.jpg)
周四 美元指数升至四个多月高点,因 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在此之前,7年期 美国国债拍卖结果不佳推动美债收益率走高。
受投资者对疫苗接种情况的担忧影响,欧元 跌至去年11月以来 最低水平。
油价下跌,拖累了资源型 货币。
在G-10货币中,英镑领涨, 挪威克朗表现最差。
美元指数涨0.32%至92.87点,稍早曾触及去年 11月13日以来最高,美元今年以来的涨幅已超过3%,另一个衡量美元走势的DXY指数自去年5月以来首次突破200日移动均线。
七年期美债 标售需求连续第二个月疲弱后,美国 国债收益率攀升至日高,指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高见1.642%,下午报1.630%。
全球债市整体走强,但土耳其、 巴西等相较脆弱的新兴市场除外。
近一周,主要国家10年期国债利率普降,与股市的消极表现对应。
欧洲疫情反扑、疫苗推广遇阻、 苏伊士 运河 堵塞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近期的全球风险偏好。
但受通胀走高、货币贬值影响,加上面对美元走强、美元回流压力,土耳其、巴西等相较脆弱的新兴市场无奈加息,国债利率显著走高,且与美债利差显著扩大。
商品市场——苏伊士运河堵塞引关注,国际油价连续4日大幅 波动 近一周, 原油价格在波动后走平、银价大跌。
原油价格连续4日大幅波动,其中,3月23日跌幅最大,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分别跌至57.76和60.79美元/桶;3月26日,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分别收于60.97和64.57美元/桶。
油价大幅波动背后,是两股力量的“博弈”:一方面,欧洲等国疫情反扑、封锁在即、需求 预期走弱,以及全球风险偏好回落,形成对油价的掣肘。
近期,美油库存连续三周维持高位,亦是原油需求放缓的信号。
另一方面,苏伊士运河意味堵塞,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原油运输与供给,继而可能短期推高原油价格。
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宣布,3月25日起,临时暂停船只在运河中通行,直到搁浅的巨型巴拿马货轮EVERGIVEN完成脱浅。
华尔街见闻报道,据英国劳氏船级社估算,苏伊士运河“世纪堵船” 事件,或对全球贸易造成每小时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具体来看,运河堵塞的主要影响有三个方面:1)苏伊士运河是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重要 出口通道,事件进展将牵动油价脉搏。
2)事件或抬升集装箱运价。
集装箱船大约占总运输量的三分之一,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较大。
据媒体报道,由于运河阻塞,从 中国向欧洲运输一个4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涨到近8000美元,较一年前增加了近三倍。
3)事件还引发基础金属上涨。
例如铝价攀升,LME铝价创2018年6月以来新高。
Schamotta表示,周一也有季末轧平 仓位,随着美国经济改善,投资者回补之前的美元 空头头寸。
这种更为乐观的观点加剧了人们对美联储可能比之前预估更早加息的预期。
1月盛行的做空美元共识已经瓦解,市场 人士越来越清醒地 意识到美元 在未来一个季度持续走强的可能性。
一周仓位数据显示,美元益发看多的整体趋势依然稳固, 对冲基金削减整体空仓 押注至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时增加对 日元的偏空押注。
荷兰 国际集团(ING)数据显示,最近几周日元空头头寸有所增加,对冲基金的日元净空头头寸占未平仓合约的33%。
国债收益率下滑和对全球经济反弹的预期令空头押注重燃。
日元是本季迄今表现最差的货币之一,兑美元大跌6%。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大幅反弹。
报告正文 1. 主要数据 以美元计(下同): 中国 4月出口同比 增长32.3%,预期增长24.1%, 前值增长30.6%。
中国4月 进口 同比增长43.1%,预期增长44%,前值增长38.1%。
中国4月贸易顺差为428.5亿美元,预期277亿美元,前值138亿美元。
2. 产能替代与需求扩张支撑出口强劲 4月出口同比增长32.3%(以美元计,下同),远超预期值24.1%,略高于前值。
本月同比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仍有去年受疫情影响导致的基数效应,但今年4月的出口相对于2019年同期也增长36.3%,表现十分强劲。
我们在此前各月点评中始终强调出口不会像市场普遍预期一般很快 下降,而是将维持较长时间的强劲,如今再度得到验证。
分国别来看,4月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放缓,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加。
对美国出口 同比增速由53.34%下降至31.16%;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速由45.9%下降至23.81%;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速由7.63%下降至0.39%。
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速由14.42%上升至42.16%;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速由35.47%上升至63.32%;对拉丁美洲出口同比增速由18.24%上升至31.90%。
1-4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金额占总额的14.8%。
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疫情再度蔓延,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程度远甚于发达国家,而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也显示出对发达国家增速下降、而对发展中国家增速上升的特征、“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出口较多”表明“出口替代”的效应仍然非常明显。
具体商品出口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房地产后周期商品热度不减,汽车、家用电器、家具、灯具等商品出口增速仍位居前列,同比增速分别为88.87%、60.2%、59.65%、35.02%,大部分高于上月的同比增速。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强劲。
玩具、服装、鞋靴等商品同比增速均接近或超过60%。
第三,防疫物资出口进一步回落。
纺织纱线的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65%骤降到本月-16.87%的负增长,医疗器械出口增速也大幅回落。
出口商品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各类商品的出口更加均衡,而非去年仅由防疫物资和电子产品的出口暴增而拉动总出口的情况。
而房地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不仅有产能替代的原因,还有需求增长的拉动。
疫情后各国都出台了较强的财政刺激,伴随着今年全球经济的共振复苏,总需求也不断走强。
成为支撑中国出口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认为4月份出口强劲是产能替代和需求扩张双重原因导致的结果。
3. 进口有“虚高”成分 4月进口同比增长43.1%,略低于预期44%,前值增长38.1%,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22.5%。
进口同比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年前同期的负增长。
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0.7%,低于上月的16.7%。
分国别来看,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同比增速下降,对美国的进口同比增速为51.65%,较上月下降了23.4个百分点;对日本的进口同比增速为25.45%。
较上月下降了4.95个百分点;而对欧盟的进口同比增速为43.28%,较上月增长了9.42个百分点;中国对以东盟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同比增速上升,自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的进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0.64%,82.79%,41.33%,反映出我国进口结构也更加多元。
具体商品来看,主要商品中绝大多数进口同比保持增长。
汽车进口仍然保持高增长,同比达到222.01%,反映出国内汽车消费的强劲。
原材料类商品进口保持高增速,铁矿砂、原油、未锻轧铜及铜材、铜矿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89.56%、73.18%、67.24%、51.35%,除原油外涨幅均较上月有小幅下降,价格上涨是原材料进口额高增的主要原因。
农产品类涨幅回落,粮食进口同比增长72.9%,较上月大幅回落了60.3个百分点,大豆进口同比增长53.78%,较上月大幅回落了74.32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进口金额的高增反映出国内需求较旺盛,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口有一定“虚高”的成分。
4. 人民币适度升值是缓解输入性通胀的手段 中国4月贸易顺差为428.5亿美元,大超预期277亿美元,前值138亿美元。
出口方面,我们认为“产能替代”与需求扩张的逻辑不会很快消退。
在全球经济共振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出口有望保持较强势头,但工业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国内进口企业造成了较大压力,同时从国内PPI和CPI的剪刀差来看,价格从上游到下游的传导并不通畅。
面对“输入性通胀”,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缓解成本压力,将部分压力转移到出口端。
在2007年、2011年的“输入性通胀”阶段,人民币就出现了明显升值。
我们认为在当前出口强劲、进口虚高的背景下,这一措施是利大于弊的。
外汇吧exness
快来关注一下,外汇吧exness!
评论